王安对光宗、熹宗父子的保护之功,熹宗是知道的,所以很听他的话——熹宗这一点与他因生母受凌虐而痛恨西李,都是他本性不昧的一点灵光,亦可见他的资质并非“至愚、极不肖”。都因未得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,以致蔽塞聪明,做出蠢如鹿豕的事来。而王安对熹宗有这样“言无不纳”的影响力,竟未能发挥,真是只好归之于气数了。
《明史·王安传》说他“为人刚直而疏,又善病,不能数见帝”,此是王安不能发挥其影响力的原因。多病犹可,“疏”则必不可。从来君子与小人之争,君子理直气壮,初起必占上风,周旋到后,往往失败,症结就在小人密而君子疏。太监的本性则是密而又密,因为太监以生理的缺陷造成心理的自卑,几无不多疑,君子认为理所当然、无须考虑的事,太监会反复思考,推究至微,找出许多可利用的空隙漏洞来,特别在遇到切身利害关系时更是如此。我再举个现成的例子:杨涟为移宫一案,六天工夫,须发尽白,就因为以密对密,思虑太苦,如果稍微放松一步、忽略一刻,必不能成功。
因为王安不能“数见帝”,于是魏忠贤方得进用,王安对魏忠贤是很不坏的,此亦由于赋性疏略,所以知人不明。照史书上看,魏忠贤其人,恰如“捉放曹”中曹操的道白:“外貌忠厚,内藏奸诈”。他生得一副傻小子似的“憨”相,这种外形最易博得人的好感和信任,而且明朝的太监有“内书堂”可以读书,魏忠贤却是不识字的,越使人疏于防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