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纵观来看,明代的青花瓷器有这样一个过程:浓艳,疏淡,又到浓艳,相对应就是永宣、成弘、嘉万这三个时期。早期永宣时期的热烈,是提倡者的热烈。提倡者和观望者是两个阶层,提倡者是皇家,观望者是百姓。晚期嘉万的热烈,是提倡者和观望者同时都参与进来。换句话说,整个明晚期的青花瓷器的热烈,官民同享,不但官窑热烈,民窑也热烈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,这是社会心理的另一种表达形式。瓷器变成这个样子,是全民的一个释放。
嘉靖青花
从嘉靖开始,就进入明代的晚期。瓷器的划分,也是按照这个思路。清朝嘉庆年间的蓝浦在《景德镇陶录》中有这样的记载,他说嘉靖的瓷器是"制作益巧,无物不有"。这说明嘉靖时期瓷器的样子非常多,什么都做。今天看实物,确实也是如此。
青花瓷器到了嘉靖朝,开始使用回青,也称回回青。这个名字一听又是从伊斯兰文化中传过来的。乾隆时期有一本书叫《陶说》,在描述嘉靖瓷器这一段里,他说"嘉靖尚浓,回青之色幽倩可爱",还给予了肯定。回青是一种青金蓝色,也叫佛头青,过去鎏金造像佛头发髻的颜色就是那种藏青色。回青的特点是蓝中带紫,颜色开始发紫,这个紫有点像过去紫药水的那个颜色。